眾所周知,我國幅員遼闊,南北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差距巨大,因此在水果的種類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。比如北方主要是以溫帶水果為主,如常見的蘋果、梨、葡萄等;而南方呢更多則是以熱帶或亞熱帶水果為主,如柑橘類水果(橙子、柚子)、荔枝、龍眼、芒果等。當然這只是水果世界中的冰山一角罷了,還有很多非常冷門的水果或許有的朋友見都沒見過。所以本期也是整理了部分我國比較少見的一些冷門水果,大家可以看下這裡面有哪些是你吃過的?味道如何?
十大冷門水果
一、八月瓜(木通果)
八月瓜
每年初秋,秦嶺以南的山林間會裂開紫紅色的“笑臉”——這是八月瓜自然成熟的標誌。形似芒果的果實裡包裹著晶瑩剔透的果肉,蜂蜜般的清甜中混合著黑色籽粒的微苦。因其成熟後僅能儲存2-3天,這種“山林限定款”至今仍是季節性的山野珍饈。
二、蛋黃果
蛋黃果
像雲南、廣西等熱帶地區藏著會“變魔術”的金黃果實。切開堅硬外殼,淡黃色果肉無論形態還是口感都神似鹹蛋黃,粉糯沙沙的質地讓人產生在吃蛋黃的錯覺。不過核心中黑亮的種子會及時提醒你:這可是地道的熱帶水果!
三、蛇皮果
蛇皮果
西雙版納集市上的“刺頭明星”,紅褐色鱗片狀外皮宛如蛇蛻。剝開時需要技巧:用指甲沿紋路撬開果皮,蒜瓣狀的乳白果肉帶著酸爽的發酵酒香,初嘗者總會皺起眉頭,卻在回甘中忍不住再試一顆。
四、釋迦果
釋迦果
佛頭般的青綠色果實佈滿規則鱗狀凸起,熟透時會自然裂開,露出雪白綿密的果肉。甜度超過20度的極致甜蜜需要小心享用——用勺子舀食時要避開散佈其中的黑籽,否則會嚐到突如其來的苦澀。
五、姑娘果(燈籠果)
姑娘果
北方田野裡的“天然糖果”,橙黃色紙質外衣包裹著圓潤漿果。撕開薄如蟬翼的外殼,酸甜適中的果肉帶著番茄般的清爽,東北人常將冰凍後的姑娘果串成“天然冰糖葫蘆”,成為冬季特有的零嘴。
六、燕窩果
燕窩果
火龍果家族中的“貴公子”,金燦燦的外皮下藏著晶瑩剔透的白色果肉。質地比普通火龍果細膩數倍,甜度更是翻番,黑色籽粒在齒間爆裂時產生的顆粒感,為這份甜蜜增添奇妙層次。
七、牛奶果
牛奶果
廣西特有的“液體果實”,切開瞬間會滲出白色汁液,當地人常直接插入吸管啜飲。半透明果凍狀果肉帶著若有若無的奶香,但要小心沾染衣物——這些天然“牛奶”可是出了名的染色高手。若想了解更專業的處理訣竅,這篇關於牛奶果食用方法的指南提供了實用技巧。
八、嘉寶果(樹葡萄)
嘉寶果
顛覆認知的“樹幹珍珠”,紫黑色果實密密麻麻直接長在樹幹上。薄脆外皮下,半透明果肉交織著葡萄、山竹、荔枝的複合風味。春秋兩季的掛果期讓果樹呈現“四季同株”的奇幻景象。
九、紅毛丹(毛荔枝)
紅毛丹
渾身長滿柔軟紅刺的“毛球戰士”,剝開後卻露出荔枝般的晶瑩果肉。比荔枝更濃郁的甜香中帶著微澀,果核上附著的褐色種皮是它與荔枝的“身份識別碼”。
十、媽咪果
媽咪果
海南島特產的“巨無霸”,外形如加長版芒果,最大可達5斤重。成熟後果肉呈現誘人的橘紅色,軟糯質地堪比熟透的南瓜,混合著蜂蜜與焦糖的香氣。當地人最地道的吃法,是用勺子直接挖取果肉。
這些水果的"冷門"並非品質缺陷,恰是自然多樣性的鮮活見證。它們在特定地域頑強生長,用獨特的風味書寫著中國水果版圖的另一種可能。當我們下次遇見這些陌生果實,不妨以開放心態嘗試——或許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滋味裡,正藏著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。
參考資料
- 牛奶果處理與食用全攻略
- 熱帶水果保存技術手冊
- 台灣水果圖鑑(農委會出版)
- 華南地區特有水果栽培指南
- 東南亞水果風味評測報告
Be the first to reply